大規模工業化的浮選法在19世紀末葉才逐步發展起來,在古老的金銀淘洗加工過程中,人們已認識到利用礦物的天然疏水性(親油性)或親水性的不同來提純礦物原料。
(1)全油浮選法。根據各種礦物親油性及親水性的不同,加大量油類與礦漿攪拌,然后將粘附于油層中的親油礦物刮出,而親水性的礦物仍留在礦漿中,從面達到分離礦物的目的。這種方法于1898年開始用于硫化鉛鋅礦的工業生產。
(2)表層浮選法。利用表面張力原理,將磨礦干粉輕輕撒在流動的水流表面,疏水性礦物不易被潤濕而漂浮在水而上,聚集成薄層,成為精礦,易被水潤濕的親水性脈石礦物則下沉,從面達到分離,因其是在水與空氣界而上分選礦物,所以叫做表層浮選。此法于1907年在硫化銅浮選中得到工業應用。以上兩種方法因生產能力小,分選效果差,油、藥耗量大,都未能得到大規模應用。
(3)泡沫浮選法。利用氣泡粘附有用礦物,上浮形成礦化泡沫,實現與脈石分離,所以叫做泡沫浮選。此法首次在澳大利亞用于處理含鋅20%的重選尾礦,當時是將干的尾礦加入稀硫酸溶液中,因該尾礦含有碳酸鹽類脈石,則碳酸鈣與硫酸反應放出二氧化碳氣泡,閃鋅礦就附著于氣泡表而上浮,刮出上俘泡沫,所得的精礦含鋅42%,泡沫浮選法現已成為主要的浮選方法:
(4)浮選藥劑的作用。由于浮選藥劑的發現和應用,許多過去認為難浮的礦物經過浮選藥劑調節,可以變成可浮或易浮礦物。在浮選發展過程中,藥劑的應用和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。